一、 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内容包括:本项目利用竹峪110kV变电站预留2#间隔出线至洪口水电站110kV升压站。间隔扩建工程在竹峪110kV变电站用地范围内,不涉及新征用地,只需在站内预留间隔安装隔离开关、互感器、断路器等电气设备。
新建输电线路在巴中市通江县洪口镇升压站出线接入达州市万源市竹峪镇110kV竹峪变电站。全线新建长度21.479km(其中三角排列段长度21.1km,与110kV罗峪线同塔双回逆相序排列架设段长0.379km),通江县境内11.308km,万源市内10.171km(其中单回段长约9.792km,竹峪变同塔双回单边挂线段长约0.379km)。线路共使用57基铁塔,线路全线不涉及跨越民房。永久占地面积1895m2。
建设单位: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万源市龙源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竹峪110kV变电站110kV出线间隔扩建工程位于达州市万源市竹峪镇;输电线路途经巴中市通江县洪口镇、澌波乡和达州市万源市竹峪镇。
工程投资:本工程总投资为204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39.9万元,占总投资的2%。
工程建设情况:2016年2月25日开工,2016年9月30日投入试运行。
环评编制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环境评价中心
环保设施设计单位: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
环境保护设施施工单位:四川电力建设二公司
环境保护设施监理单位:四川省精正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部门:四川省环境保护厅
文号:川环审批[2015]286号
工程核准部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文号:川发改投资[2015]570号
验收调查单位:核工业二七O研究所
监测单位:成都同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二、环境保护执行情况
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该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履行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手续。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了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等相关文件中的环保要求和“三同时”制度。
1、生态保护措施:
(1)主体工程。①位于边坡的塔基采用高低基础配合来调整塔脚与地形的高差,减少开方量,保护边坡稳定性。施工完毕后,作好了地形、植被的恢复工作;②施工采取张力放紧线,在保证工期的前提下,放紧线时间安排在农作物收获以后,减少了农作物的损失;③施工用房利用现有房屋设施,减少临时建房占地引起的水土流失量。
(2)塔基,塔基基位设置避开了不良地质段,合理确定基面范围。施工时优先采用原状土基础。①基坑开挖:凡能开挖成型的基坑,均采用以“坑壁”代替基础底模板方式开挖,减少开挖量。对位于边坡等地质条件差的塔位,基础施工禁用爆破方式,采用人工开挖。②基坑回填:基坑回填后在地面堆筑0.5m厚的防沉土堆,其范围同基坑上口尺寸。③边坡防护:塔基面开挖后易出现风化、剥落、掉块,其上边坡进行浆砌块石护坡,下边坡均采用浆砌块石堡坎。对较好的岩石边坡,按有关规定和现场地质情况作放坡处理;对位于较陡下边坡的塔腿采用毛石混凝土回填基坑;对位于陡坡地形、附近人口稀少的塔位,接地沟开挖可不形成封闭环行,以避免沿垂直方向开挖接地沟从而形成冲沟危及塔位边坡的安全。④岩体表面保护(护面):对于个别强风化、岩层裸露、表层破碎,水土极易受雨水冲刷产生流失的塔位,根据塔位情况在清除表层破碎岩屑后,用M7.5砂浆抹面防护。⑤塔基排水:加强杆塔位基础周围的排水措施,确保塔基不被洪水冲刷。位于斜坡的塔基表面作成斜面,恢复自然排水。对可能出现较大汇水面且土层较厚的塔位,要求开挖排水沟,并汇入当地自然排水系统,排水沟采用浆砌块石修建。
(3)临时占地
①施工时尽量避开雨天。在雨天动土时,采取塑料布或土工布覆盖易受降雨冲刷的裸露地表等临时措施。②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残留在原地表上的砂石残余料及混凝土。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和监理,全面、及时落实施工期各项环保措施,有效控制和减小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优化工程布置、施工方案,控制施工活动范围。加强施工废弃物收集、转运过程的管理,严禁弃渣乱倒,避免二次污染。开挖表土妥善保存,用于后期施工迹地恢复;对施工临时占地及时采取场地平整和植被恢复等生态保护措施,植被恢复选用当地适生物种,并强化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植被成活率,降低对生态环境影响。
污染影响保护措施:(1)变电站出线间隔,电气设备安装接地装置,降低电磁感强度场强。保证高压设备、建筑物钢铁件接地良好,所有设备导电元件间接触部位连接紧密,减小因接触不良而产生电火花。变电站扩建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有效隔声降噪措施,设置必要绿化隔离带,确保站界环境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功能区标准限值。(2)输电线路,①线路路径选择时避开集中居民区;②线路通过非居民区对地最低高度不小于6m,通过居民区对地最低高度不小于7m。③线路在与其它电力线交叉跨越时净空距离满足《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要求。④线路交叉跨越通讯线时,其净空距离满足《送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和干扰影响防护设计规程》。⑤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和相导线结构,降低线路的电晕放电。
三、验收监测结果
1.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结论:经验收调查单位调查,竹峪110kV变电站110kV间隔扩建工程利用预留2#间隔出线,不涉及林木砍伐、环保拆迁、新征用地和土石方工程。新建110kV输变电线路不涉及环保拆迁,建设单位对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已进行了相应的补偿。
洪口水电站升压站边牵张场现已建为洪口水电站升压站值班室,50-51#杆塔边牵张场后为当地居民建为居住房,其余牵张场均已复耕复林,工程沿线及塔基周围采用了护面、绿化等工程防护措施。
项目线路途经巴中市的通江县和达州市的万源市,与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意见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红线区的4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位置最近。本项目距离后河偏岩子水源地直线距离33.1km,距离银洞子一号水源地直线距离31.8km,距离银洞子二号水源地直线距离32.6km,距离观音峨水源地直线距离32.4km,均不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故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不会对万源市饮用水源造成影响。
因此,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很小的。
2.电磁环境影响调查结论:工程建设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线路工程均避让城镇规划区、村庄密集区和学校,工程选线已得到相关部门批复。验收监测期间,工程选取测试的变电站和距离线路较近的、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的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均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电场强度 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的评价标准要求。
3.声环境影响调查结论:输电线路线下及本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敏感目标的环境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2类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的限值。
4.水环境影响调查结论:输电线路运行期间不会产生污水。
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调查结论:本项目验收输电线路,运行期无固定废物排放。
6.社会影响调查结论:(1)本次验收调查的工程没有拆迁问题。
(2)工程施工区、永久占地及调查范围内未涉及文物古迹。
(3)现场调查期间,本项目输电线路在施工期间未发生 扰民现象,各级环保部门也没有收到群众投诉。
7.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及风险防范措施检查
在涉及环境影响突发事件时,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万源市龙源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按编制的《事故应急预案》中环保相关内容执行。
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验收监测单位:唐文龙 028-65273134
(2)建设单位:张伟 0818-8611615
(3)验收调查单位:朱工 0791-85996398
2017年12月10日